江南平台
>江南平台(中国)>深度报道
以“智”提“质”——核心技术集群赋能智慧工程

 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,科技早已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。为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,以科技与装备创新推动工程建设变革,公司不断探索将工程装备智能化技术成功应用前沿,全面推动工程建设向机械化、无人化(少人化)、绿色化、数智化方向升级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技术活力。盾构、无人碾压、智能塔基、无人机吊装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的成功应用,为公司技术领跑之路赋能,树立了行业发展新标杆。

  

盾构技术:地下空间的开拓者

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,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愈发重要。盾构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地下隧施工方法,在地下隧道挖掘工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
  “我们要保证施工对周边居民生活、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。”淀浦河项目总工李胜乐说道。

  水务环境分公司淀浦河项目地处城市核心区域,周边水系密布、地下管线错综复杂,整个施工穿越既有道路、居民区等敏感地带,传统路面开挖施工极易引发地面沉降、交通拥堵等问题。而土压平衡式盾构技术,凭借其对软土地层的出色适应性,成为了破解复杂施工环境的“核心利器”。

  该项目所采用的“龙浦号”盾构机,直径6.45米,总重约450吨,总体长度9.47米,最大掘进速度约40毫米/分钟,自动化程度高,可节省人力成本,提升施工效率,确保一次成洞,有效缩短了工程周期。在城市复杂的地质条件下,盾构技术能够精准控制地面沉降,减少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。

  “其不受气候影响的特性,确保了工程进度的稳定,为城市地下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。”淀浦河项目安全总监袁宁夸赞道。

  在淀浦河项目中,项目创新应用“盾构半环始发”技术,在井下空间受限的情况下,通过钢结构搭设+半环负环拼装+整环负环拼装,构建满足始发推进的后靠支撑体系,为始发阶段管片运输、洞内出渣创造有利条件,较常规始发方案缩短工期45天,同时节省临时用地约800平方米。目前,该盾构区间已顺利完成掘进任务,为淀浦河水质提升工程中的截污管道铺设、雨水调蓄隧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,充分展现了盾构技术在城市地下工程中绿色施工的独特优势,为城市复杂环境地下施工积累了可复制的“盾构经验”。

  

无人碾压:精准高效的施工革新

  在工程建设领域,智能化升级正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。传统的碾压作业受人工操作经验和疲劳度的影响较大,难以保证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。而公司引入的无人碾压技术,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。

  “这台设备的智能检测系统能做到厘米级精度把控,每层碾压效果都能达到最优标准。”汉山水库工程技术负责人王延炯指着正在作业的无人碾压机介绍道。他提到的设备配备“五重感知”系统,构建起严密的智慧施工闭环,一旦有工作人员进入危险范围,机器会自动降速甚至刹停,既守住了安全底线,也减少了人为干预导致的效率损耗。

  在汉山水库工程2号土堆山作业面,这台22吨级的无人碾压机正进行分层碾压作业。“相比传统人工碾压,它的优势体现在实打实的参数上,相对密度稳定在80%以上,横向偏差不超过3厘米,纵向偏差控制在5厘米内,完成一个标准区域作业仅需28分钟。”项目经理吴刚拿出施工日志,对无人碾压的效率赞不绝口。

  更关键的是,设备通过内置探头实时分析压实度,全过程形成可追溯的数字日志。“这不仅为质量验收提供了可靠依据,更实现了施工数据的可视化管理,让每一步作业都有章可循。”吴刚补充道

  无人碾压技术真正做到了高效、精准、安全三者兼顾,为大型水利工程的智能化施工树立了标杆。

  

智能塔基:稳固可靠的铁塔支撑

  随着智慧工地的推广,在项目建设中,智能塔基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逐步普及,尤其在高难度、高风险、高效率需求的场景中,实现了从“高空人控”向“地面集控”的跨越。

  “这台智能塔机集成了四大智能模块,彻底改变了传统作业模式。”汉山水库项目机电物资负责人指着现场的D1100-63型智能塔机介绍道,“远程操控系统让操作员在地面就能精准作业,再也不用爬上爬下,既安全又省力;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能实时构建三维空间模型,周边环境和吊物情况一目了然。”

  “实时防碰撞和智能避障功能特别关键,能主动规避障碍物,以前群塔作业时最担心碰撞风险,现在有了这套系统,安全系数大幅提升。智能运维平台还能全天候监测设备状态,出了问题会及时预警,维保效率高多了。”

  汉山水库项目的这台智能塔机,作业半径达70米,最大起重量42吨。“大坝浇筑需要34万立方米混凝土,这么大体量的吊装任务,全靠它来支撑。”

  项目负责人感慨道,“以前靠人工操作,不仅效率低,安全风险也大,现在实现了智能化、少人化作业,真是帮了大忙。”

  相较于传统塔机,该智能塔机的优势显而易见。汉山水库项目采用智能塔基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材料,其首台 D1100-63型智能塔机依托智能塔机操控系统,实现"操控—防护—维保"全链条智能管理。在群塔协同作业时,智能规划和路径修订功能让效率提升不少,人力成本降低了30% 到100%,信息化成本更是实现了100%节约。

  

无人机吊装:空中作业的高效助手

  山地光伏建设因地形陡峭、交通不便、生态敏感等特点,传统吊装设备往往难以进场或成本过高,而无人机吊装凭借其灵活性和适应性,逐渐成为解决这类场景的关键技术。

  水务环境分公司云南光伏群管理项目,针对复杂地形施工场景,将无人机吊装技术在三个山地光伏项目中合理应用,实现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能的双重提升。

  “无人机吊装不仅是工具升级,更是基建模式的革新。”峨山光伏项目负责人王永锋指着正在山间作业的无人机说道。他介绍,目前该技术已推动项目向“机械化+无人化(少人化)”转型,“在山地工程建设中,设备和材料的吊装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。无人机吊装技术的出现,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。”

  吊装无人机搭载相控制雷达和双目视觉系统,能实现地形跟随、全向避障和仿地飞行,在陡峭山坡和密林中穿梭自如。在特殊场景有明显优势,可在狭窄的山坳或高压线下作业,精准将材料送至安装点,极具灵活性。“以前人工搬运材料不仅耗力,还容易发生滑倒坠落风险,现在无人机直接吊运,安全系数提高太多了。”分公司安全监督部主任对无人机的安全性尤为认可。

  在实际作业中,无人机的高效性也让施工团队赞叹。吊装65千克的钢筋笼、立柱和光伏组件,比人工搬运快3倍不止。与传统吊装设备相比趟运输成本节省了50%,三个山地光伏项目算下来,累计节省成本可多安装300块光伏板。

  如今,无人机吊装技术已成为云南光伏群项目的“空中利器”,不仅推动施工效率与安全性的双重提升,更让 “机械化 + 无人化(少人化)”的基建新模式在山地光伏领域落地生根。

  盾构、无人碾压、智能塔基、无人机吊装等核心技术绝非单兵作战,而是在分公司的实际工程中深度交融、协同发力,共同熔铸起坚不可摧的技术核心竞争力。实现工程建设全流程的迭代升级,从根源上提升项目建设的效率、质量与安全性。

  展望前路,水务环境分公司必将以核心技术为锋,精准发力,全面拔高项目管理的规范化、标准化、科学化、精益化,打造更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精品工程、绿色工程、平安工程、示范工程,助力公司打造行业一流、“两两军”科技创新型工程企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