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平台
>江南平台(中国)>深度报道
当“三特”精神遇上160米超高混塔——写在中盐风电项目开工之际

  “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。”在广袤的阿拉善戈壁深处,一座座160米高的白色风车即将拔地而起,与贺兰山的巍峨身影交相辉映。这里,中盐风电工程即将动工。葛洲坝建设者们正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姿态,在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的荒漠地带,挑战着单机吊装150吨的施工极限。他们用汗水浇灌绿色梦想,让清洁能源在这片生态脆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。

  大漠风起,绿能澎湃。项目建成后,年发电量将达1.88亿千瓦时,相当于节约标煤5.7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.5万吨。这不仅是一组激动人心的数字,更是一份写在戈壁滩上的双碳答卷,彰显着央企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担当。当戈壁的风转化为绿色的电,当三特精神遇见双碳使命,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,即将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传奇。

  风沙为伴,160米钢铁巨人矗立戈壁

  6月的阿拉善大地,漠风卷着细沙掠过贺兰山脉的荒原。在这片年降水量仅相当于一张A4纸厚度的干旱地带,中盐风电项目即将正式动工160米高的风力发电机组如同一座“钢铁巨人”,需在昼夜温差30℃、夏季地表温度超50℃的极端环境下完成吊装——单台机组叶片直径达220米,起吊机舱重量超过150吨,相当于同时吊起100辆家用轿车。

  “这是公司首个超高混塔风机安装项目,没有现成经验可循。”项目技术负责人官添智的工装被汗水浸透又晒出盐渍。每台风机分为混塔部分和钢塔部分,其中混塔部分共有31节,单节采用4块筒片组装而成,高度约3.7,直径约9面对超高混塔吊装施工周期长、技术难度大戈壁风沙恶劣天气,团队创新采用扩大风机安装平台面积的方式,采用平台组装+现场吊装”;为抵御瞬时5及以上大风,吊装作业需精确到“风速10/秒以下的时间窗口”,技术员连续凌晨5点蹲守气象数据,确保前期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完成塔筒对接。

  在这片曾被称作工程界“死亡之海”的土地上,绿色能源的种子即将破土而出

  黄沙与绿洲的对话:生态工地的加减法

  距项目部30公里外的腾格里沙漠飞播区,沙拐枣与花棒已长成连绵的绿浪。这种强烈的生态对比,正是项目部团队的施工准则:每挖一方土,必守一片地

  “我们的临时营地用了可拆卸钢结构集装箱,撤场后不留一块砖头。项目经理说道。施工区域内生长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四合木,这种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古老珍稀物种,是珍贵的自然遗产。工程施工中,项目部需要严格遵循荒漠植被保护要求,做好濒危动植物保护,实现施工零污染环保目标。项目还将创新采用“边施工边复绿”模式,在升压站周围种植耐旱的沙蒿,利用道路基础开挖的弃石,铺就施工运输道路保持原有生态环境

  这种“绿色基因”源自阿拉善盟的生态觉醒。过去十年,当地通过飞播造林使草原植被盖度从16.5%提升至23.3%。如今,工程团队将环保标准提到新高度:施工便道与牧民草场间设置隔离带,运输车辆加装北斗定位防止偏离红线,为戈壁上的生态动植物让路

  沙海追风人用青春书写戈壁双碳答卷

  在38℃的炙烤下,90后技术负责人带着“追风青年团队”创造了新纪录——7天走完32公里道路勘测。他们的装备很特别:登山杖绑着反光棱镜,无人机挂着藿香正气水,运动相机记录着每个戈壁日落。我们要通过无人机寻找2号、3号风机的最佳运输路线团队安全员任纪铜指着电脑显示屏上的线图,这条优化后的进场道路减少土方量1.2万方,相当于保护了8亩原生荒漠植被。

  “谁说荒漠里不能搞技术创新深夜的板房里,追风青年团队正围着手中的图纸进行头脑风暴。

  “只剩4个月!阿拉善戈壁寒冬将至,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推进施工!

  “改变传统方式,用1200吨履带吊+两台800吨汽车吊的方式呢?

  “我觉得可以,同时多个风机平台阶梯式吊装作业,肯定能节约施工时间。

  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照着他们晒得脱皮的脸庞,保温杯里泡着的枸杞配着设计图纸,成了最特别的青春饮品。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戈壁,这群青年团队安全帽、防沙面罩、无人机又踏上“寻路之旅”,橙红色的工装融入了这戈壁荒漠底色中,也象征着他们要把这片死亡之海变成绿电蓝海的誓言。

  “比风车转得更快的是我们的决心。”项目经理指着远处说道。当葛洲坝“三特”精神遇见“双碳”使命,戈壁终将化作新时代的“风光”金山。